◎ 訝
訝
〈動〉
(1) (形聲。從言,牙聲。本義:迎接)
(2) 同本義 [meet face to face;move towards]
訝,相迎也。從言,牙聲。周禮曰,諸侯有卿訝發(fā)。按,乍接必以言,故從言,俗字作迓。周官有訝士,有掌訝。——《說文》
跛者訝跛者。——《公羊傳·成公二年》
從者訝受皮。——《儀禮·公食大夫禮》。注:“迎也。”
厥明,訝賓于館。——《儀禮·聘禮》
(3) 又如:訝客(迎接賓客);訝賓(迎賓)
(4) 詫異,感到意外 [wonder;surprised]
若夫道德,則不然,無訝無訾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必已》
(5) 又如:訝奇(驚奇)
(6) 責怪 [blame]
本欲往見,以下痢乏力,未果,想未訝也。——蘇軾《與郭功父》
(7) 通“譽”(
)。稱人之美 [praise]若夫道德則不然,無訝無訾,一龍一蛇,與時俱化,而無肯專為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必己》